宣传统战部
 
 
 首页 
 组织机构 
 文件通知 
 宣传管理 
 形势政策 
 党代会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十七大报告蕴含的40个新亮点
2007-11-08 00:00  

十七大报告蕴含的40个新亮点

党的十七大是开创中国共产党历史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中华民族复兴开始展现新前景的盛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同时又极大地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思想、新举措。这是学习十七大报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时必须掌握的。

1.第一次确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主题并贯穿报告始终是一个创新。党的十三大报告主题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既鲜明、准确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体现了一系列的影响深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标志十七大站在了历史新的起点上。

2.第一次从新的视角概括了我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第一部分第13段)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一概括表明新一届党中央的忧患意识和清醒头脑,并充满高度自信,这里的8个问题表述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概括的6个问题不同。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问题之首,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把民生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并为后面提出新的理论提供了依据,这种表述是从来没有过的。

3.第一次用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高度肯定和评价了29年改革开放的功绩。(第二部分第1段)指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三个“面貌”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性的变化,确实是29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第一次用三个“最”概括和总结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成就和标志。(第二部分第7—9段)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对改革开放全面否定的有力回击,指明了今后五年及未来我国仍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5.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二部分第10段)这一结论既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改为“发展”。我党多年以来都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六大报告去掉了“有”,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搭起了框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把“建设”改为“发展”,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第一次用10个“结合”高度概括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第12段)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10个“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宝贵经验,报告在这个基础上又作了科学的提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为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7.第一次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第13段)并对这条道理和理论体系的内涵作了科学界定。(第二部分第14—15段)这个概括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总结及在理论上的提升。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科学的阐释,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四个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新的界定,并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纳入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之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新概括,是理论上的新突破,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8.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第三部分第3段)就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特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8个新的阶段性特征证明了“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矛盾没有变。”这一科学的概括为制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9.第一次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倡导。”(第三部分第4段)十六大报告中提的是四化,十七大报告中加进了“信息化”,并放在五化中的第二位,目的是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0.第一次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三部分第5—9段)报告科学阐释了科学发展内涵、核心及理论创新,证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和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理解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标明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导,因而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中。

11.第一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做了新的提升和新的扩展。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第三部分第9段)这里不同以往的阐述有两点:一是把统筹兼顾提升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的高度;二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的是五个统筹,这里扩展为九个统筹,然后突出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说明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方法非常重要。 12第一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求”。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三部分10—14段)这是从世界观、方法论及指导思想的高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求,以增强人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13.第一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第四部分第1段)我们党最初提出“四个建设”时是定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布局的高度,把以往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一是把“四个建设”纳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二是提升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以此作为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新的更高要求。

14.第一次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第四部分第3段)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十六大报告讲的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强调的是“总量”,十七大报告加上了“人均”二字,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要求,让人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充分享受到其成果,而且还有许多前提性的要求,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完全体现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15.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四部分第7段)在我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中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十五大报告又加上“政治文明”成为三个文明,十六大报告中又加上“社会文明”,成为“四个文明”,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五个文明建设。五个文明的统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

16.第一次描绘了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完成时我国的五个特征。即:“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第四部分第8段)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左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时社会主义中国必将有许多新的特征,对2020年我国作这样的界定是以往从未没有过的。

17.第一次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第五部分第2段)以往在党的文献中提的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里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用来取代经济增长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发展市场经济路径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产出,讲的是经济发展的量;而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的是投入和产生的统一,经济发展质与量的统一。这一论断标志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明这一届党中央具有高超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18.第一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及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即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五部分第3段)这与前面提出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相一致,实现这“三个转变”,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9.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二十字原则,就是“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五部分第6段)这二十字的原则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中国特色鲜明,并能做到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第一次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六部分标题)在以往党的文献中都提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里把“建设”改为“发展”,即标明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扩大民主已成为全面小康新目标新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过29年的建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滞后,已从“积极稳妥”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标明政治体制建设已形成了中国特色,但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1.第一次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坚持”。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第六部分第3—4段)这“五个坚持”既指出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又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中求进的方法,同时指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22.第一次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第六部分第3段)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报告提出这一论断并把人民当家作主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的高度,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接着报告围绕扩大人民民主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等多项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仅有前两句话,而没有第三句话,这标明拓宽民主渠道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极为重要。

23.第一次用20字概括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此把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水区。(第六部分第7段)这个概括不同于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16字表述,即“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提高效能。”“转变职能”其实是建立这一体制的方法和路径,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本身。所以十七大报告把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作为工作程序和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

24.第一次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四个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第六部分第7段)只有实现这“四个分开”才能规范行政行为,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除此,在“四个分开”的基础上,报告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报告还提出“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等,这都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指出了方向。

25.第一次用三个“越来越成为”来阐释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并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加保障。”(第七部分第1段)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所构成的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6.第一次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四个用”。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七部分第2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在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主”指导作用,坚持不懈地做到“四个用”,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7.第一次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七部分第3段)报告已把十六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世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这些科学理论,以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也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重要的任务。

28.第一次要求我们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八部分第1段)这20字含义极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其一,这20字涵盖的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其二,指出了改善民生的重点就是这20字,重点解决老百姓的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保障难、买房难的困难;其三,指出了社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把“学有所教”作为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的首要难题,进而使报告的写法都发生了变化。以往党代会报告,既没有社会建设部分,又都把教育放在文化建设中,这次不但新增加了社会建设部分,而且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第一个问题,足见党中央对上学难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的力度。

29.第一次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八部分第3段)就业是民生之本,从2003年开始,就业率就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促进就业再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被列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但目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战略性思路。

30.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第八部分第4段)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已是老百姓的要求和呼声。我国收入差别过大与三次分配不够合理是联在一起的。国民收入(V+M)第一分配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初始分配,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解决初次分配中不公平的问题,就要解决好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及垄断问题。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补充和校正,因而更要坚持“公平至上”的原则,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影响了再分配中的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收入分配调整。我国三次分配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报告中提出这个论断,目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权利,以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因为低收入者除了靠劳动收入,没有其他收入。而富有者除了劳动收入,还有资本等收入,这是我们解决分配中的问题必须注意而要认真解决好的难题。

31.第一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八部分第4段)这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创造条件”就是党和国家为群众拓宽渠道、多提供机会,让群众不仅有工资收入,还要合理合法地拥有多方面的财产收入,使收入渠道多元化,使群众的财富保值增值。“财产性收入”,一是指家庭动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有价证券等;二是指家庭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以此实现老百姓收入多元化,尽快地富起来,生活好起来,就如十七大报告最后一句话所说,“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32.第一次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三以三为”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八部分第5段)即“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以往的社会保障面很窄,大都是以户口为尺度,一般说来,有城镇户口的人才有社会保障,反之没有。全国仅有25%的城镇人口享受社保,75%的人口没有社保。我党今后建立的就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并以“三以三为”为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33.第一次提出构建“两个坚持”和“四个分开”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八部分第6段)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公开、管办分开、医疗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过去医保面很窄,仅占城镇人口的15%,特别是农民没有医保,一些农民看不起病,有病挺着。建设这种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不仅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有效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能使之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4.第一次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第十部分第4段)这是在坚持我们党和国家对台湾问题原则及“一个中国”底线基础上,首次提出协商和谈的政策,掌握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35.第一次提出我们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的“民主、和睦、协作、共赢”八字精神及五个原则(第十一部分第3段。)即:“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我们党在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准则,也是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的体现。

36.第一次明确了我们党今后五年及更长时间党建上的“一个主线”“一个要求”“五个重点”和“32字”的目标,使党建总体布局更加明晰。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生活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十二部分第2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我党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党建理论与实践上的伟大创新,因而成为我党今后建设的主线,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重点,以使我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7.第一次提出党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要使党员、干部成为“一个模范”和“四个者”。即“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第十二部分第3段)这一要求完全符合我党的党情和国情,并体现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实践要求。

38.第一次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第十二部分第5段)以往都是提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这里提出是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建上的切实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增加党的活力和生机,保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

39.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二部分第11段)党的文献中,先是提反腐倡廉斗争,后又改为反腐倡廉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及十七大报告中又改为“反腐倡廉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更加”。即:“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标志着我们党反腐倡廉发生战略转变,由“运动反腐”转向“权力反腐”,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以制度反腐保证我们党的清正廉洁,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40.第一次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四个一定”。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第十二部分第13段)这“四个一定”既是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我们一定始终牢记“四个一定”,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关闭窗口
黑河学院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