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首页 
 组织机构 
 文件通知 
 宣传管理 
 形势政策 
 党代会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黑河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04-27 11:09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实现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黑河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蓝图,是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纲领,是学校扎实履行大学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和标志性成果,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1.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十二五”时期,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10232人,专科毕业生638人,成人本、专科毕业生1377人,留学生194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12441人。本科毕业生中获学士学位10182人。全日制在校生由2010年8469人增至9743人,其中本科生由7925人增至9662人,办学规模扩大至近万人。学校实施大类招生,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招生,在各招生省区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招生专业群,生源结构日趋合理。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明显提高,报到率显著提升。

2.内涵建设逐步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建设省精品课程3门、省教学团队2个、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个、省属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获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教学管理质量集体奖4项、个人奖3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6项。立项资助建设151门网络课程,建立涵盖450门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科研立项76项,361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62项。建立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依托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督学和老科协对教学质量实施常态监控。完成近五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高质量编写近五年《黑河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有效开展常态化专项评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本科生课程考核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3.学科专业合理优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现有本科专业36个,涵盖九个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遴选学科带头人20名,学术骨干61名,青年科研拔尖人才31名。有3名教师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名教师入选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名教师入选黑龙江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理论类)青年人才。4名教师受聘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柔性引进校外专家1名,聘任学科顾问1名。

4.师资结构趋于合理,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有教职工779人,其中专任教师525人,比2010年增长16.6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77人,增长43.35%。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19人,高级职称教师增长17.53%。“双师型”教师增至134人。校内外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评选校级青年骨干教师39名,先后有16名青年教师在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微课教学比赛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得奖励,5人获省级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省级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和“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2次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5.科研项目稳中有升,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成立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中苏抗战历史纪念馆。获批3个省级研究平台,成立2个校级研究基地,搭建4个学术交流平台,批准建设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7项,比“十一五”增长60%。其中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7项,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批准校级科研项目379项。项目研究经费累计达到278.35万元,比“十一五”增长247%。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84篇,出版著作(教材)94部,科研成果获奖491项,分别增长52%、45%和300%。获得授权专利324项,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

6.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完成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馆、俄语楼、润德楼改建及标准化食堂新建工程。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65亿,增长137.0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540.28万元,增长218.77%。学校收入总额达到24537万元,增长96.84%。各类馆藏图书增至75.89万册,中外文期刊1483种,拥有CNKI(中国知网)系列全文期刊数据库,采集俄文原版图书近2万册,期刊33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7个,本科实验室90个。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投入资金838.12万元。学校实施校园“一卡通”服务。每年为教职工进行免费体检。岗位津贴大幅增长。校聘人员实现同工同酬。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完成职工住宅建设。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校园监控系统实现重点部位、公寓楼内公共区域全覆盖。

7.产学研合作显成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与26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东软集团开展合作办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185名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支持师生开展立地项目研究,接受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1项,获委托经费41.70万元。启动服务地方行动计划,批准服务地方专项项目36项。搭建“黑河学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努力为教师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派出10批次675名师范生奔赴周边7个县(市、区)、农场的55所农村中小学开展顶岗支教,首创俄罗斯留学生参与顶岗支教。与爱辉区政府联合创建黑河学院附属中学(黑河五中)、附属小学(黑河五小),切实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8.思政教育持续推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校级科研项目中设立思政专项,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实践性、开放型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明显,“6+1”素质拓展活动丰富多彩,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70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329人次。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计392人,先进班集体1个,学生工作先进个人2人。获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6项,获得省批经费64万元、校批经费40万元。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达5000余名。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廊,已有28个团队入驻进行成果孵化。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2015年召开了第一届学代会和第一次团代会。建设7个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基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展TRIZ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网,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初次就业率逐年提升。

9.大学制度逐步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治校方略,稳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完善《黑河学院章程》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岗位聘任制度,在推进学院制改革,构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发挥教代会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确保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0.党建廉建成效显著,核心作用不断提升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工作,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学校再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二)办学特色与优势

办学特色:经过多年实践积累,黑河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已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中俄合作培养人才“系统化”。学校构建了合作办学“专业+俄语+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中俄合作领域“广泛化”。学校在多个领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高层论坛,为中俄教育文化合作作出历史性贡献。三是中俄交流项目“品牌化”。学校依托孔子学院推进中俄高校教育文化交流,“中俄大学生艺术节”“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等活动已成为中俄教育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

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学校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经验优势。学校1989年起与俄罗斯2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合作及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取得丰硕成果。三是战略优势。学校具有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扩大全方位务实合作方针支持的战略背景。

(三)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还需进一步建设。四是办学资源和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五是科研成果质量和层次还需进一步提升。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合作交流还需进一步深化。

(四)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进入新常态。

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几个特征:一是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二是从发展定位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三是从发展方式看,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四是从发展动力看,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给地方本科高校提出新的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黑龙江省提出“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建设、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黑河市迎来了新一轮开发开放的“窗口期”。“十三五”期间,黑河市将全力打造“一都三地、四位一体”魅力新黑河。主要战略任务是:发展“五大产业”,培育“新四型经济”,建设“六大基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黑河学院转型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学校自身发展新常态黑河学院地处中俄边境,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二是学校地方综合性大学框架基本建成,部分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明显。三是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历史悠久,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四是学校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五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和谐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六是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学校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进入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常态,具备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期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稳步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学校以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先导,结合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理念。

转型发展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从办学思想、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方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内涵发展必须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加强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色发展必须深度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俄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经验优势及战略优势,以特色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开放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开放办学之路。坚持中外协调合作、校际协同互通、校地融合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智并举,构建开放的办学格局。

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科研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引领学校发展。

(三)办学定位

1.类别定位:综合性大学。

2.类型定位:特色应用型。

3.发展目标定位: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

应用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际化:中外合作举办专业、培养人才、协同创新及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地方综合性:保持理、工、经、法、文、史、管、艺和教育学九大学科协调发展,适时增设医学学科,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黑河、服务龙江、面向大众、突出应用,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6.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办研究生教育。

7.学科专业定位:优化传统学科专业、拓展应用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做强特色学科专业,即:优基础、拓应用、建重点、强特色。

8.办学形式定位: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以全日制教育为重点,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并存。

9.办学特色定位:依托区位优势,彰显对俄办学特色,打造国际合作办学品牌。

10.办学规模定位:合理确定各类学生比例,普通本科学生数稳定在万人左右。

(四)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黑龙江省“五大规划”战略、“十大重点产业”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及黑河市经济发展战略等机遇,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按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引擎”的发展思路,依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落实“四大发展战略”,深化“五大综合改革”,完成“六大主要任务”,实施“八大重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转型发展。

(五)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优秀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研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办学指标进入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为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一稳四升三建二增”):

——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十三五”时期,普通本科在校学生数稳定在10000人左右;逐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成人教育学生数稳定在1500人左右;研究生列入招生计划。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黑河市“五大产业”建设全面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管理,推进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到2020年,力争毕业生去向实现811结构:即80%毕业生就业,10%毕业生读研,10%毕业生境外留学、培训或创业。学校成为地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黑河市“六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层次,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搭建学科实力强、学术声誉好、社会影响力大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重地。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黑河市“新四型经济”建设,与地方政府、事业、产业密切合作,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学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

——文化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一都三地、四位一体魅力新黑河建设,依托学科专业特点,引领、繁荣地方文化。推进地方基础教育,助力区域文化建设与研究,传承鄂伦春族、满族等民族文化。学校成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繁荣的特色品牌。

——构建高水平、多元化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国际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及科研水平。到2020年,师资队伍实现1551布局: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计划”,高层次人才和博士达到10%;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引进计划”,“双师双能型”和引进行业、企业人才专兼职教师达到50%;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成长计划”,教师国外学术交流及进修人数达到50%;实施“国外优秀师资引进计划”,海归及外籍教师人数达到10%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黑河市经济发展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打造基础教育类、文化艺术传媒类、旅贸经管类3个传统专业集群,重点建设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类和医养健康服务类2个新兴专业集群,做特做强合作办学类1个特色专业集群,积极培育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0个左右,实现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对接。学校建成应用型大学学科框架。

——构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对项目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校园基础建设,满足教学需要。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收入2.97亿元。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教职工福利显著提高。

——国际化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俄罗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深度合作。拓展与日韩、欧美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合作。将国际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实、做优。合作办学项目交流学生达到30%。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战略高地。

——党建水平与内部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加强校园思想理论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学校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学校章程。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治理体制。争创国家级文明校园

三、发展举措

(一)落实四大战略

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把战略基点放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上,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学科专业结构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重构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平台、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作为强校之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计划”,积极营造“惜才、爱才、容才”的人才成长绿色环境,构建“舒心、开心、用心”的人才发展价值平台,全面建设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水平、多元化人才队伍。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把特色作为兴校之策。以中俄合作办学形成的“系统化、广泛化、品牌化”特色为基础,对“国际化”办学进行整体布局。构建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交流为主体,与日韩、欧美、港澳台地区高校合作交流为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一体多维”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

实施依法治校战略,把依法作为治校之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纲领,以学校章程为准则,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施依法办学、依规行政。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构建体现师生意志和事业发展规律的内部治理体系。

(二)深化五大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高教研究项目牵动教学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育人力资源。构建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优先发展机制,创新考核评聘机制,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科研机制改革深化学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术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建立有利于联合攻关和学科交叉的科研运行机制,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深度结合。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治理格局。大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主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深化资源配置改革 按照应用驱动、需求导向的原则,针对发展中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和均衡配置,提升办学效益。

(三)推进六大任务

落实“质量立校”战略,牢固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比例不低于25%。

重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共同设置并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建立课程资源库。设置行业、企业培训课程,学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融合。

加强内涵建设 加强已有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及实验室建设。加强4A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力争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3项,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15项。

强化实践教学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切入点,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增点,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拟新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就业一体化基地40个左右。拟建设2-3个校级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1-2个实践创新中心,1个省级模拟仿真实验室。

加强质量监控 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增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实施分类评估、分类指导。运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充分发挥督学及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作用。拟开展1-2次专业评估、1-2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2-3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1-2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试卷评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按照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改革学校招生制度,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情况,适度调整招生计划,提升报到率和生源质量。

做好审核评估准备制定《黑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及标准》,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做实继续教育 继续保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布局,坚持以成人函授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为办学主体,拓宽非学历教育,适度发展网络教育和中专层次教育。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换、城市融入的需求,制定“继续教育服务地方计划”,积极承担地方行业、企业、事业各类职业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考前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

2.学科专业

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应用型学科专业做大做实,中外合作学科专业做特做强,师范类学科专业做精做优。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学科专业定位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新兴应用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互相渗透,分类建设基础教育类、文化艺术传媒类、旅贸经管类、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类、医养健康服务类、合作办学类6个专业集群。实施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拟每年新增1-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量控制在40个左右。新建1-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稳定在7个左右。到2020年,基本完成专业转型及结构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扩大按类招生规模在保持已有大类招生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按类招生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新专业设置数据库建立“黑河学院新建专业设置及调整数据库”,为“十三五”专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

培育专业特色 按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进一步培育专业特色,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相互支撑的国家、省和校三级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拟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0-15个校级特色(重点)专业。

3.人才队伍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建设结构合理、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管理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师资队伍规模:专任教师达到560人左右,师生比达到1:18。

师资队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教师达到80%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教师达到10%。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要。

高层次人才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人员达到11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55人左右,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2人,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8-10人,配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

团队建设:拟新建省级教学团队1-2个,增选校级教学团队5-10个;建设省级科研团队1-2个,校级科研团队5-7个。

“双师双能型”队伍: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达到40%以上,应用型专业达到50%以上;聘请行业、企业教师占专任教师10%以上。

创新师资管理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加大教风建设力度,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考风。以师资分类管理为切入点,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考核办法。通过教学评估、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水平 实施“教学管理队伍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管理队伍培养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管理高效、作风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适时调整充实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专业、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干部。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到2020年,形成35岁至45岁左右处级干部为主体的梯队结构。教学管理队伍中具有博硕学位人员达到75%以上。

4.科学研究

按照“立足区域、突出重点、凝练特色、提升水平”的原则,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措施,聘请和聘任俄罗斯优秀科研人员,组建中俄联合科研团队。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并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学科队伍。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在省内同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建成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与石文化为主题的黑龙江流域文明与生态博物馆。建成黑河学院科技馆。建成校级科学研究基地5个,其中1-2个研究基地达到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水平。力争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型智库1个。《黑河学院学报》以特色栏目建设为核心,争取建成1-2个教育部期刊特色栏目,在学术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远东高教学刊》打造成国际化特色期刊。

提升科研项目与成果 力争承担国家级(含教育部)科研项目10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0项,横向课题10项。力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达到30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总量达到100部,其中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10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0项;获得授权专利350项,转化实施10项。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继续与黑河市所属县、区及部分农场全方位合作,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完善“黑河学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加强与黑河市科技局、社科联、中小企业协会等部门协作。通过课题招标、接受委托课题、继续开展服务地方专项项目研究等方式,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切实提升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5.学生工作

强化“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思路、凝练特色”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以学风建设为手段,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突破,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6+1”素质创新体系为平台,积极构建和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部署。发挥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认真开展自测自评工作。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努力发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作用。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优化结构,强化辅导员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考核和培训力度。力争一线专兼职辅导员队伍达到50人,师生比达到1:200。

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 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实施校院两级学风建设机制。加大对二级学院学风建设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力度。明确学风建设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对各年级学生按阶段做好侧重点教育。完善学风建设评价机制。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考研。全程做好人生目标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加大体育教学工作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建优良学风教育活动。拓展思政教育有效载体,构筑完善的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更多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6.国际合作

落实“特色兴校”战略,凸显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系统化、广泛化、品牌化”特色,将办学特色“做实、做强、做优”,进一步提升学校中俄合作交流战略重地的地位。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引进。实施“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计划”,引进海归及外籍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籍教师达到总引进人次的70%,合作办学项目引进资源高于四个三分之一。二是派出。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成长计划”,教师国外学术交流及进修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0%。实施“大学生出国留学计划”,通过国家公派留学、校际交流等途径,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争取赴俄留学、实习实践学生数量达到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学生总数的30%。三是共建。实施“中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计划”,完善和创新中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四是扩大。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专业做实。

拓宽国际合作交流领域一是实施“中俄高校教学、科研项目合作计划”。强化与俄罗斯高水平大学在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学术研讨等方面合作,形成合作项目体系。二是实施“国际合作交流拓展计划”。申报一所非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拓展与日韩、欧美及港澳台高校深度合作交流。合作领域做强

打造中俄合作交流品牌项目实施“中俄合作交流品牌项目建设计划”一是发挥孔子学院窗口作用,做优“国际青年大会”、中俄“交流年”等合作项目。二是开拓新的、高品质中俄教育文化合作交流项目,形成良好声誉和影响力。品牌项目做优

(四)实施八大工程

1.实施学科建设工程

做好顶层设计充分把握学科建设内涵发展的要求,以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

实施分类培育按照“系统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基本思路,推进三级重点学科协同发展。优先发展民族学等优势或特色学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科,积极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科。

适时开办研究生教育采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三步走”策略,举办研究生教育。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实行重点学科分层建设,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若干个,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实施产教融合工程

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研发、教师进修、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等四大基地建设。一是现有实践教学基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对接升级。二是在校内建设教学、学习、科研、开发应用“四位一体”教学实践基地。三是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就业“三位一体”创新型教学实践基地。

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深度融合,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平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15-20个。面向区域重点行业或战略性新兴行业需求,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衔接的协同创新平台5-10个。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嵌入式实验室10-15个。

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和“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一是开展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中挂职实践锻炼,合作研发技术产品。二是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鼓励教师考取行业、企业相关资质证书。四是聘请行业、企业教师兼课或担任学科带头人。

3.实施双创教育工程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指导帮扶融为一体的文化引领、创新支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TRIZ+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开发2-3门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进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配齐配强专职创新创业工作人员,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加强创新创业项目扶持 加快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拓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2个,建设校级艺术产业园1个、创新创业产业园1个。建立创新创业项目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力争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300项。

实施“1625”创新创业计划即:100%的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6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训练;2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5%的学生在自己参与创办的企业就业。

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建立就业创业咨询室。搭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定期推介和召开企事业单位校园招聘会。建立“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教学工作始终,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4.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加大“黑河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度,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与省内外高校及黑河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深度融合。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省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类创新力量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充分共享。

推动创新引领 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步提升。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拟建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继续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发挥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和师范专业的优势,在国际贸易、旅游、法律咨询、城市环境建设、大数据应用、农业、信息工程、广电传媒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好顶岗支教、附属中小学合作教育,推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5.实施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 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积极配合黑河市政府落实“黑河学院规划用地计划”。以校门、图书馆、校园湖为中轴线,将校园整体分为教学区、体育运动休闲区和学生生活区,构建“一线三区”格局。完成约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行政用房,约1.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约1万平方米学生服务、活动中心,约5万平方米绿化等建设任务和6万平方米大修任务。

营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以创建“绿色校园”为理念,制定校园绿化、道路交通、校园亮化、人文景观建设规划。以图书馆、校园湖8.6万平方米为中心建造休闲公园1处,以图书馆为中心修建文化广场1处。以“节能和环保”为理念,对树木、草坪、花坛、水面、山丘以及人文景观进行精心设计,营造具有边疆地域特色、大学文化特色、园林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花园式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6.实施文化引领工程

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文化荣校为目标,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彰显开放兼容的大学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和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导向引领平台,充分发挥校风校训、学校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文化环境培育平台,初步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群,实现各类展馆等文化载体的开放共享;建设文化制度保障平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文化行为涵育平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并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领区域文化繁荣发挥大学文化对北疆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功能,使学校成为黑河市开放型文化高地和重要文化地标。深入挖掘黑龙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加强瑷珲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冰雪文化、旅游文化综合研究,举办文化讲坛、学术论坛,赋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共建共享音乐厅、体育馆、艺术产业园,构建集艺术欣赏、文化传播、健身休闲为一体、富于欧陆风情的黑河市文化产业园区。继续为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旅俄华侨纪念馆提供学术支撑,支持学校图书馆、纪念馆、科技馆、实验室对中小学生和市民开放。通过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科普活动、公益服务、文化帮扶、学生志愿活动,助推城乡和谐发展,助力地方文艺、体育事业繁荣。

7.实施服务保障工程

保证教育经费“十三五”时期,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收入每年增长幅度预计为7%。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收入达到2.97亿元

提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按教育部要求的标准逐步增长,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扩大藏书规模,提升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力争实现生均图书100册的目标。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完善合理的津贴分配体系。积极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完善校园安全机制,维护校园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努力解决师生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强医疗卫生建设。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建设老年大学。发挥老科协对教学科研的助力作用。加强统战工作。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保持教职工福利持续增长。

8.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

整合信息资源围绕一个核心:以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为核心。坚持二个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社会服务网络化为重点。实现三个集中: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完成四个统一: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推进五个服务: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文化型校园建设、服务校地共建。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系统。

建设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建设VOD视频点播系统,建设统一数据库字段、统一平台管理的应用系统,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四、条件保障

十三五”规划是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校教职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层层分解,认真落实,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中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老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积极性,凝聚共识和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和惩防体系。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腐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

(二)实施依法治校,提供机制保障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围绕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把《黑河学院章程》作为依法治校总依据,逐步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促进学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内部治理体系。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治理体制,保证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

(三)拓宽筹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支持。健全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事业收入为辅、其他收入和接受社会捐赠为补充、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开源节流并举。优化资金支出结构,规范资金管理,统筹兼顾,保障重点。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规划实施,提供监督保障

建立规划体系要做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的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后,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落实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要进行年度分解,确保规划落实到具体年度指标。各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既要与学校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又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相互融合,创造性地开展落实工作。

跟踪指导检测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测。加大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实施效率,强化规划实施效果。

有关词语解释

综合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并逐步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使我国的教育能更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转型发展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确定了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都三地、四位一体中俄风情之都、中俄合作高地、休闲养生福地、植财生金宝地。

五大产业农林基础产业、矿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外贸物流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四型经济试车、养老、碳汇和珠宝玉石经济。

六大基地寒地生态产业基地、绿色矿业示范基地、对俄资源能源合作基地、跨境电商创新基地、旅游养老休闲基地、清洁能源开发基地。

明德 笃学 励志 求真

关闭窗口
黑河学院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