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统战部
 
 
 首页 
 组织机构 
 文件通知 
 宣传管理 
 形势政策 
 党代会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形势政策>>正文
2010全国“两会”解读
2010-04-15 00:00  

2010全国“两会”解读

一、2010全国“两会”概况

1、通常我们所说的“两会”的含义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全国“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今年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全国“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2、2010年的“两会”的基本概况

1.2.1 2010年“两会”召开时间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共有3000名代表参加,会议的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等。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共2113名委员参会,会上通过人事事项;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

1.2.2 2010年“两会”呈现的新特点

2010年的全国两会在亿万人的祝福与期盼声中落幕。与往年不同,今年两会上,涌现出诸多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例如低碳;往届两会上便被关注过的民生话题,呈现出新的动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社会上正在逐步形成的网络问政风尚,则越来越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那么,我们不是人民代表,我们的感受和建议,怎样想国家、党中央反映呢?现在,就可以借助网络抒发民意,表达民生。

新问题:低碳。

今年不少专业术语“荣升”为两会焦点话题,包括低碳、物联网、智能电网等。以低碳为例,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一词便频频出现在专业领域和报纸、新闻报道中,专业人士们也经过测算发现,中国必须走低碳之路,才能确保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可以结合实际:汽车尾气、大城市看不到蓝天、夜晚看不到星星、塑料袋)一夜之间,“低碳”一词风靡中国。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两字更是被反复提及,涉及到节能、新能源、低碳消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国低碳模式并不相同,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低碳之路。”

新动向:民生

2009年,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同时,中国GDP增长高达8.7%。感受到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民众个人收入及保障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公认的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民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居者有其屋仍是不少人难以企及的梦想,大多数工薪阶层一辈子“忍饥挨饿”才可能供得起一套房;即使只生一个孩子,教育也已经成为家长们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几乎所有的调查统计均显示,2010两会期间,民生问题高居各项调查统计结果的榜首。让民众欢欣鼓舞的是,政府直面民众呼声,并做出种种承诺。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新形式:网络问政

随着全国网民数量上升到3.84亿,网络问政日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

今年两会之前,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海内外网友在线交流。统计结果显示,仅通过新华网发表论坛提问的帖子即超过40万个,还有10多万手机用户发来短信提问,互动高峰时,每秒钟的提问更是超过120个。据了解,与往年相比,今年通过网络征求建言、征询提案的代表委员越来越多。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更是不约而同地开辟“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类似节目,广征网民意见,促进网民们与两会代表、政府高层间的交流。两会人大新闻中心还设立了网络访谈室,邀请代表委员们在线回答网民的提问。

1.2.3 2010年“两会”的热点问题

热点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短板主要表现为: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

热点二: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 “蛋糕”切分体现政府举措

有关专家分析,2010年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是广大民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热点三: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 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经历2009年的“一路高歌”,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招之下,楼市似乎进入博弈阶段。房价会跌吗?抑或是经过短暂休整之后重拾升势?答案众说纷纭,消费者拭目以待。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我们也共同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热点四: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

热点五: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中国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完成好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民工同城待遇的关键。

热点六:选举法再次修改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制定于1953年的新中国首部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作了不同规定,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农村与城市人大代表选举比例确定为4比1。按照现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现在是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

热点七:反贪肃贿雷厉风行制度反腐民心所向

2009年是高官落马较多的一年,多名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查处。此外,重庆“打黑”使出“组合拳”,足坛“打假”上升到反腐层面。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展开,社会对反腐败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多家网站的调查中,“反腐倡廉”高居前列。如何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两会政府报告回应,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热点八:网络问政初露端倪公众期待拓宽空间

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网民的意见,两会之前,就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之前与网民交流。

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担心、不适应,到接受、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对网络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人们期待国家能正确对待“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这一民主形式” 和“在公共决策中如何吸纳网络民意?”的问题。

热点九:“低碳经济”进入视野节能减排备受关注

在历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今年首次进入人们视野。“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这些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过。那么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热点十:“养老保险”异军突起制度公平成为焦点

在人民网举行的今年两会十大热点的调查中,“养老保险”以高票位居榜首,这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网友认为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而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中,近半数网友最关心养老保险。今年两会上养老保险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二、结合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民生热点

1、“蛋糕”越大,公平正义越重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平正义成为代表、委员们频繁提及的词。“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的一句话,更是借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实力,也要看社会公平正义。

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可分配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确保社会财富得以公平公正地分配,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滞,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党和政府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障人民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2、教育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中,把推进教育改革放在了首位,可见教改在强教、强国中的的地位。如何改革?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指出: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结合总理对教育改革的观点,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提出“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我个人认为很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因为我们在座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是师范生可能对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从事教育工作有帮助。“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是指价值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所谓价值教育的理念就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教真誉爱,就是要教真理、崇尚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做真事;要培养爱心、爱他人、爱团体、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爱党、爱自然,教育的终级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幸福的人。那么根据这么一个价值理念,我们就实施了“三生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就使之与我们的价值教育结合起来,就构建了现代的价值教育体系。具体讲就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从而使他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存,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存,怎么来生存,怎么提高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怎么来热爱生活,怎么奋斗生活,最终怎么幸福生活,包括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幸福、国家的幸福、人类的幸福。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落到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行为之中,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就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3、大学生就业,冲出束缚天地宽

一些代表和委员认为,目前真正困扰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点不是大学生数量太多,而是就业观念的偏差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需要不断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同时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2009年,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国经济和整体就业形势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然达到了87%。

在这里,我也希望各位同学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不断丰富自己,为创造好的就业出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3.1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是大学生太多造成就业问题突出吗?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就业的一部分,由于人口基数极大,经济水平还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就业问题本来就比较突出。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

“就业观念必须转变,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是从基层做起还是直接挤进机关?是努力做个白领还是去企业“吃苦”?是就业还是创业,或者先干脆在家等待机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将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可再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结合实际)

2.3.2高校要推进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这一点是代表和委员们的共识。高校要针对社会需求,有意识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同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主动调整培养计划,使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知识、能力和实践方面都具备一定基础。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在教育体制中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让初高中毕业生以合理的比例进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人才供应结构。

2.3.3完善就业促进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的政策,各省区市也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使已经实行且行之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长效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保部已经采取三大措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第一,就业拓展计划。在去年相应措施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包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去科研单位、中小企业等基层就业。第二,大学生援助计划。对困难家庭大学生,政府将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尽快找到工作岗位。第三,大学生见习计划。对部分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将安排去企业、事业单位见习,政府及相关单位将给与一定补贴。尹蔚民说:“我相信,今年大学生仍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就业率。

通过两会,我们可以听到响亮的民声,5430件提案,506件议案,坦率诚恳的发言,真知灼见的建议,以及让房价平稳、让工作好找、让分配合理、让看病不难、让保障无忧、让教育公平等热点问题的讨论,都述说着群众对解决切身利益问题的迫切要求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急切愿望,也是民生所盼,国运所系。

关闭窗口
黑河学院宣传部 版权所有